Shubin Posted 9 hours ago (edited) 试析《明道语录》作者的姓名 (原创文章,如转载请注明出处。) 《明道语录》一书,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是“洗心子”的著作[1] [2]。 但从迄今所见的民国石印本来看,此说值得商榷。由于《银道源集》尚未出版,所以本文的讨论基于民国石印本书影以及台湾真善美版《明道语录》一书。 据张义尚先生回忆,“银公正合宗道源老师,..., 又刻自著《合宗明道集》三册,编纂《明道语录》二册,并其他扬善之书十余种,无偿流通,广结道缘。" [3] 从民国石印本《明道语录》书影来看,该书最初只出了一册,(简称单集本,1941年农历二月初次印刷)[4],大约一年后出了续集(1942年农历4月初次印刷。此时该书共有两册,简称两集本)[5]。因受战乱影响第三集可能是在抗战结束后刊印的(付印时间不详。因共有三册,简称三集本)[6]。所以张义尚先生当年所见的《明道语录》一书只有两册而不是三册。两集本的书名分别为《明道语录》和《明道语录续集》,卷前均有“洗心子”以毛笔题写的书名,正文每面9行25字。三集本的书名分别为《明道语录初集》,《明道语录续集》和《明道语录三集》,其初集和续集是用两集本的印版做了局部修改后重印而成。《明道语录三集》的正文每面9行24字。 在单集本和两集本里, 没有看到著者或撰稿者的名字。但在《明道语录》正文之前有一篇【附则】,落款为"抄录者述意"。附则共三条,其中第二条为:“二,此篇语录,乃现今寄赠明道一集,往来问难之答复。以使同志参考校正之意,阅者宜原谅原谅。” 可见《明道语录》的“抄录者”认为,这部书名为“语录”,实际上是《合宗明道集》的部分读者与作者之间往来问难答疑的书信,经过选编而成的书信集。那么该书的著者就是这些往来书信的作者,其中包括问难者和答复者。在书中各函的标题中确实出现了问难者的名字,但答复者的落款都给隐去了。仅在“又复曹昌祺函”中提到一位答复者密密子,以及“燮阳子敬告同志书”标题中出现的燮阳子[7]。所以答复者有几位,具体是谁,仅凭书中的内容难以确定。 需要说明的是,《明道语录》作为书信集并不是独立存在的,与之有直接关系的书是《合宗明道集》。银道源先生当年开门度人,最初是在《合宗明道集》中以短文,题词和印章图案等来表达度人意向和提供线索的[8]。由于外地学生需要通过书信与老师联系,这就形成了与函授相似的教学方式。使用的主要教材是《合宗明道集》,辅导材料是《明道语录》,还赠送了永春山房版《道窍谈 三车秘旨》[9] 等道书作为参考材料。 关于寄赠《合宗明道集》一事,《明道语录续集》里有一函“复廖锦云”,其中解释了赠书之缘起:“敝同人因鑑世衰道微,...,而裔玄门者,...,内而修持不求,外而玄规未振,...。敝同人忝列教中,目击心伤。兼见大道隐晦,有志者苦於入门。特印赠明道集一书,使同志於道之邪正,稍有辨别,於教门略尽匡救之力耳。...,本拟将书赠完则已,殊以同志不我遐弃,问难於盲,来函颇多,而敝处随便答复,...,因以积集成册,命名语录,印赠同志,非敢问世,...,并希教正指谬,一以同志有同疑者,以免重问之麻烦耳。...“ 在获赠《合宗明道集》之后,部分读者了解到书中表达的开门度人之意向,于是通过书信建立联系,并问难质疑。由于看到该书的编录者是冉道源,所以大部分人的信都是写给“冉先生”的。因为“洗心子”三个字并未出现在《合宗明道集》的正文,序跋以及题词的落款里,所以读者对洗心子完全不知情。 例如在《明道语录》里,“张道初来函”中提到:“承赐明道集,当即盥诵一过,..., 兹幸有缘,而于千里之外,得读冉先生宏作,因而得悉先生之有道,..., 更冉先生之辑书行世,广度有缘。..., 爰不揣冒昧,盥沐修书,恳叩赐列门墙”。 张义上来函中也提到:“比以因缘,得闻先生怀玄抱真,不胜艳羡。及阅《明道集》...,与《参同》、《悟真》...,等书,若合符节,更欣喜欲狂。...,今以天缘,得闻老先生之道德,...,是以虔诚斋沐,预恳函丈,恭望鸿慈,赐列门墙”。 从往返函件的内容看,有一类来函必须由冉先生回复。就是开始走拜师程序,或者已经拜师的读者,请教读经及实修中遇到的问题。例如在“复应治平”函里有:“所请师传,待后一步,另有科条,请命祖师前,允许后方可。” 在“答张道初六问”里有:“函又谓愿闻大道,已叩拜于列代祖师位前,敬呈玉照,请命未许。谕意发心修德,而消夙业。立愿扶道以结道缘。 ..., 敝处不因请命未允便不答复”。 由于当时日军飞机对重庆及周边地区进行无差别轰炸,往返信函多有延迟甚至遗失。例如在“复邓雨苍”函结尾处有“敝地因近战区,年来日在警报声中,一切事宜,因之耽延时日,特此迟复,...。” 在“答郭缘生八问”开头处有:“客岁九月内来函,彼时因遵示疏散,往来城乡无定,故迟至今日,特拨冗一复,以慰渴望”。 有几封回函中,提及了冉先生的近况。例如在《明道语录•初集》里,“复张道初”函中提到:“冉先生已遯迹入山,不知所在。” 在“复李诚志”函中也提到:“函称请教冉先生,惜乎遁迹山林已久”。在《明道语录•初集》卷末的“复严慈光函”里也有:“冉先生现已遯迹入山,不知所之。...,书赠完则止”。可见张,李,严三位读者曾与冉先生有书信往来,所以在回函里告知他们冉先生已经入山。同时也是告知收到《明道语录•初集》的各位读者,再来函的话不会得到冉先生的回复。还有,在“复严慈光函”中三次提到“冉先生”而未提及其他人,这就从侧面说明了,曾经与多数读者通信的是冉道源先生。 前面提到过,在《明道语录》和《明道语录续集》卷前有洗心子以毛笔题写的书名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《明道语录续集》封面题字的左下角有一方印章。经请教对古文字有研究的朋友,认为是“天成”两个字,所以“天成”可能是“洗心子”的名字或别号。凑巧的是,银道源先生的一位好友,他的法名里就有“天”和“成”这两个字。他为《合宗明道集》写了第一序,落款是:“巴川合天周道成识于密溪洗心洞”。这里的“合”字与“道”字,分别是龙门派和大江西派的字辈。“天”字与“成”字应该是来自印章里的“天成”二字。“密溪”应该是地名[10],"洗心洞”可能是洗心子静修的场所。查了网上电子版的《道光重庆府志》和《光绪铜梁县志》,尚未发现与“密溪”或“洗心洞”有关的记载, 但重庆府志里载有“如意寺” [11]。 下面解释一下周道成序文里的部分字句。“国战未开”---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。“成”--- 作者名字的简称同是也是自称,而且文中的“成”字是以小字书写以示自谦。“即列名中华道教会”--- 中华道教会于1936年由上海的正一和全真道观发起成立。“列名”应该是指名字出现在筹委会或理事会中,或者是各省代表。“久欲明正道以整饬宗风”--- 整饬相当于整顿;宗风指教内人士的作风或风气。“成不文”--- 他不擅长写文章。 从这篇序文中可知,周道成可能是川东某道观的住持或管理层人员,或是在当地道教界有威望有影响的人士。他有条件“遍阅各教月刊”,也有资格“整饬宗风”,不擅长写文章。他曾与银合宗联名给陈撄宁写信[12],以及多次协助银合宗刊印善书。 很明显周道成与银道源不是同一人,“用口山人”和“洗心子”都是周道成的别号。多年来银道源与周道成二人曾有过多次合作, 是志同道合的好友。如果周道成参与了回复信函,那么《明道语录》的正文里应该出现他的别号洗心子或用口山人。 不久即将出版的《银道源集》,点校所用的底本是完整的三集本,从书影里可以看到,在三集的卷首有“洗心子”三个字。在另一个书影里,初集的卷首有 “洗心子原稿”五个字[13]。此外,这两个书影里的书名,在卷首都被改为《密溪语录》,并且是在印版上做的局部修改,因为在书口处仍旧是原来的书名,而不是“密溪语录”。另外,三集本的用纸和印工要好于两集本和单集本。 基于三集本里出现的这些变化,笔者做两个推测。甲:如果是坊间书商把“洗心子原稿”放在卷首,那么“洗心子”这三个字应该是来自封面题字的落款。乙:如果是古渝学道同人中的“洗心子”接手了《明道语录》一书的相关事宜,他应该是周道成先生。 鸣谢:在此文的写作过程中,得到盛克琦老师于百忙中提供资料,书影和宝贵意见,特在此表示真挚感谢! 己巳季夏后学蜀宾述于美东巴城之郊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[1] 洗心子内丹生命哲学思想概论 [2] 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研究 [3] 《明道秘旨》序一 [4] 单集本书影 [5] 两集本书影 [6] 《明道语录/密溪语录 三集》书影 [7]《合宗明道集 上集》卷三,“合宗明道集后跋语”,落款为:铜梁后学胡燮阳撰(道10-541 页) [8] 银道源开门度人之事,请见主帖之后的回复(在四楼) [9] 永春山房版 《道窍谈 三车秘旨》 [10] 《明道语录/密溪语录 三集》书影,在图5的末行有:“板存四川铜梁密溪山房” [11] 道光重慶府志/卷一: 如意寺城西五十里,明正統中建。石魚在如意寺前,石形自成雙魚,長可二丈,寬約丈許,首尾悉具鱗甲,宛然如下水狀,蓋山之靈氣所鐘,不假雕鑿,天然有乘潮破浪之勢,亦一奇也。 [12] 该信原刊于《扬善半月刊》,1936年第三卷第十四期。 [13] 2018年上海博古斋拍卖,《明道语录》竹纸 线装 三册 Edited 8 hours ago by Shubin Share this post Link to post Share on other sites